新興儲能技術路線之爭:鈉電池能否後來居上
2025-09-23 09:28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必威88官方网站

9月17日至18日,在2025世界儲(chu) 能大會(hui) 現場,業(ye) 界圍繞新型儲(chu) 能的技術路線演繹展開探討。當前占據絕對主流的鋰電池,被部分嘉賓認為(wei) 可能繼續是未來十年儲(chu) 能市場的“主角”。而與(yu) 鋰電池技術相近的電池,依然有較高的市場化預期,鈉電池頭部企業(ye) 之一的中科海鈉目標是在未來2至3年做到比肩磷酸鐵鋰電池。

  從(cong) 更大的視角看,鋰電池之所以能夠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主要是其擅長的8小時以內(nei) 儲(chu) 能,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主要儲(chu) 能需求。而隨著儲(chu) 能需求向跨季節、跨年度等更長時長擴展,誰將是長時儲(chu) 能市場的“主角”還未有定論。甚至電力的長時間存儲(chu) ,是使用電化學路線,還是用儲(chu) 熱、儲(chu) 氫等方式,尚在探討之中。

  未來十年鋰電池或依舊是主流路線

  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zhuan) 家惠東(dong) 分析稱,預計未來十年,儲(chu) 能市場中的主體(ti) 需求是日間調節(8小時儲(chu) 能),而鋰電池很可能繼續在這個(ge) 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其判斷依據是,目前鋰電池儲(chu) 能經濟性是所有新型儲(chu) 能技術中最好的,並且它已經曆了產(chan) 業(ye) 應用中的大量試錯過程,而且技術還在快速進步。

  對於(yu) 更長時間的儲(chu) 能,比如跨周、跨季節的儲(chu) 能,惠東(dong) 則認為(wei) ,儲(chu) 電是不是最好的形式還值得研究,可能其他類型的儲(chu) 能形式更為(wei) 合適。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在大會(hui) 上發布的《光伏與(yu) 儲(chu) 能助力能源轉型》完整版報告稱,鋰電池仍是當前最具經濟性且已實現規模化應用的儲(chu) 能技術。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看好鋰電在長時儲(chu) 能市場的突破潛力。上述報告認為(wei) ,隨著電池技術持續進步,鋰電池儲(chu) 能正逐步突破到4至8小時甚至更長的響應時長,未來將成為(wei) 長時儲(chu) 能的重要技術儲(chu) 備之一,以滿足電網對更長時間跨度的靈活調節需求。

  在看到鋰電池前景的同時,鋰資源的有限性同樣受到嘉賓關(guan) 注。目前,美國、歐洲等地均強調鋰電池回收與(yu) 資源循環利用。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發展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副主任柳新岩分析,美國發布的《儲(chu) 能大挑戰路線圖》提出,建立鋰離子電池回收中心,並出台相關(guan) 的獎勵措施,支持電池的回收利用。美國國家鋰電池發展路線圖中提出,實現鋰電池報廢再利用和關(guan) 鍵原材料的規模化回收,2030年電網儲(chu) 能電池回收率達到90%。歐洲則提出到2030年要實現鋰的回收率達到90%,鈷和鎳的回收率達到95%的目標。

  鈉電池目標“比肩”磷酸鐵鋰電池

  柳新岩表示,當前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三條研發路線並行,能量密度達到了160瓦時每千克左右,循環壽命達到8千次,負極材料方麵硬碳負極材料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較長的循環壽命,目前來看最具有商業(ye) 化的潛力。

  中科海鈉副總經理康利斌介紹,目前鈉電池已在電力儲(chu) 能領域開啟小規模應用,相比於(yu) 鉛酸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鈉電池的低溫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目前得到了行業(ye) 和下遊應用方的認可。

  中科海鈉鈉電池已實現能量密度160瓦時每千克,2C充放循環一萬(wan) 次。在零下40至零下45攝氏度範圍內(nei) ,鈉電池可以正常使用。不過,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方麵,目前鈉電池比磷酸鐵鋰電池略差。

  “未來2至3年,通過研發和技術迭代,鈉電池有希望追齊甚至優(you) 於(yu) 磷酸鐵鋰。”康利斌稱。成本方麵,因為(wei) 鈉電池產(chan) 業(ye) 規模、上下遊的配套目前不及磷酸鐵鋰電池,因此成本處於(yu) 高位。隨著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和應用規模擴大,鈉電池成本有望穩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也在推動鈉電池應用。9月17日,寧德時代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鈉電池能量密度比鋰電池略低,但低溫性能、碳足跡、安全性能均更有優(you) 勢。具體(ti) 來看,鈉電池將有助於(yu) 開拓嚴(yan) 寒地區市場,拓寬新能源應用的區域邊界。寧德時代稱,鈉電池“可以覆蓋超四成的國內(nei) 乘用車市場需求”。

  “大型的儲(chu) 能裝備安全是底線,經濟性是生命線,資源確定了上限。”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就如何選擇儲(chu) 能技術路線時分析稱。


上一篇:3D打印輕質燃料電池問世,首次達到航空航天應用所需的比功率指標

下一篇:北大教授俞孔堅墜機遇難,巴西總統發文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