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儲(chu) 能係統價(jia) 格一路走低,從(cong) 年初的每瓦時接近1元降至如今的每瓦時不足0.5元。從(cong) 三季報披露情況來看,儲(chu) 能企業(ye) 持續承壓,多數企業(ye) “增收不增利”。激烈的競爭(zheng) 讓企業(ye) 紛紛陷入價(jia) 格戰,導致行業(ye) 利潤大幅壓縮。儲(chu) 能企業(ye) 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關(guan) 注焦點。
儲(chu) 能企業(ye) 內(nei) 卷的本質原因是儲(chu) 能產(chan) 品沒有發揮應有價(jia) 值。目前,市場上的儲(chu) 能電站主要是為(wei)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站建設強製配套的,無論是電源側(ce) 還是電網側(ce) 的儲(chu) 能,都缺乏獨立性和共享性。在這種情況下,儲(chu) 能對風電和光伏電站企業(ye) 來說更多是一種成本負擔,而非有效資產(chan) 。雖然政府會(hui) 給予一些補貼,電網也會(hui) 提供一些調峰調頻的補償(chang) ,但這些收益仍無法支撐儲(chu) 能係統合理投資回報。
電力市場交易、租賃市場以及政策補貼等方麵存在的問題,也加劇了儲(chu) 能企業(ye) 內(nei) 卷。電力市場交易中,儲(chu) 能從(cong) 電價(jia) 差中獲得的收益與(yu) 建設運營成本相比完全不匹配,難以實現自負盈虧(kui) 。租賃市場上,企業(ye) 更傾(qing) 向於(yu) 自建儲(chu) 能電站,導致租賃市場不確定性大且價(jia) 格下降迅速。政策補貼方麵,新能源、儲(chu) 能電站開發商認為(wei) 政策不可持續且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此不願基於(yu) 當前政策計算未來資產(chan) 回報。
此外,儲(chu) 能電芯成本占儲(chu) 能係統總成本的60%,且電芯的生產(chan) 具有連續性要求。由於(yu) 過去幾年電芯產(chan) 能過剩,很多企業(ye) 為(wei) 了保持產(chan) 線連續生產(chan) ,寧願虧(kui) 錢也不願停產(chan) ,這也導致了儲(chu) 能電芯價(jia) 格戰。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儲(chu) 能企業(ye) 陷入了內(nei) 卷困境。
要從(cong) 根本上改變儲(chu) 能行業(ye) 價(jia) 格內(nei) 卷的現實,需要提升儲(chu) 能的價(jia) 值創造。儲(chu) 能企業(ye) 可從(cong) 兩(liang) 大方向發力來實現這一目標:一是交易型儲(chu) 能,二是構網型儲(chu) 能。
在交易型儲(chu) 能方麵,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智能化儲(chu) 能係統,通過電力市場交易擴大投資收益。比如,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儲(chu) 能設施可借助智能軟件在價(jia) 格低的時候充電、價(jia) 格高的時候放電,並持續在實踐中驗證和優(you) 化交易策略,從(cong) 而捕捉更多的電價(jia) 差收益。
在構網型儲(chu) 能方麵,需要全力突破技術難關(guan) ,實現儲(chu) 能係統在離網型項目中的應用。未來的新型電力係統需要儲(chu) 能具備多種功能,如慣量支撐、一次調頻、快速黑啟動等。如果儲(chu) 能能夠真正具備良好的構網性,對電網更加友好,其價(jia) 值創造將顯著提升。可以預見,隨著電芯技術不斷進步和規模效應顯現,儲(chu) 能係統成本將持續下降,再結合技術持續進步,儲(chu) 能電站將逐漸從(cong)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站的附屬物,轉變為(wei) 獨立和共享的資產(chan) 。這將有助於(yu) 提升儲(chu) 能的利用效率和價(jia) 值創造。
不容回避的是,激烈競爭(zheng) 下,儲(chu) 能行業(ye) 將經曆一輪淘汰賽。目前儲(chu) 能市場上存在很多非正常市場競爭(zheng) 行為(wei) ,如用產(chan) 業(ye) 換資源、用資源換訂單等。這些行為(wei) 將隨著市場不斷完善而逐漸被淘汰。未來,隻有具備核心競爭(zheng) 力和創新能力的儲(chu) 能企業(ye) 才能在市場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