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六部門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
2025-02-25 09:43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必威88官方网站

國家將聚焦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領域新質生產(chan) 力,促進海洋能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推動海洋能與(yu) 各類海上生產(chan) 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

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六部門近日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力爭(zheng) 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wan) 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係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範工程,海洋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豐(feng) 富,形成係列高效、穩定、經濟的海洋能技術裝備產(chan) 品,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競爭(zheng) 力的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企業(ye) 。

在自然資源部今天(24日)召開的2025年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上,戰略規劃與(yu) 經濟司司長古嫵表示,海洋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海洋能開發利用有利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緩解東(dong) 部沿海地區、偏遠海島和深遠海設施設備電力短缺,構建新型能源體(ti) 係、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

我國海岸線長,海洋國土麵積大,海洋能資源稟賦好,待開發潛力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說,特別是沿海省份電力尤其是綠電需求大,海洋能靠近負荷中心,未來陸地資源日趨緊張情況下,海洋能開發利用對於(yu) 緩解東(dong) 部沿海地區、海島和深遠海用能短缺以及推動構建新型能源體(ti) 係具有積極作用。

海洋能開發利用有利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緩解東(dong) 部沿海地區、偏遠海島和深遠海設施設備電力短缺。攝影/章軻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所長呂建成介紹,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1.8萬(wan) 公裏海岸線,主張管轄海域麵積約300萬(wan) 平方公裏,這為(wei) 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經濟提供廣闊的空間。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定華也表示,我國海洋能資源理論可開發量超15億(yi) 千瓦,近海海洋能技術可開發量近6700萬(wan) 千瓦,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截至2023年底,我國的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1.2萬(wan) 千瓦,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能已進入規模化利用和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前夕。

“規模化是推動海洋能開發成本下降的最有效路徑。”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彭偉(wei) 介紹,截至目前,我國波浪能、潮流能、潮差能運行裝機規模分別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海洋能裝備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積累了較豐(feng) 富的工程技術經驗,為(wei) 實現規模化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指導意見》提出,分類分區開展海洋能資源調查和潛力核算,明晰資源分布,立足資源稟賦條件,適度前瞻預留發展空間,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古嫵介紹,自然資源部將分類組織開展我國海洋能資源調查評估,深入研究資源分布規律、資源評價(jia) 等問題,科學核算我國資源開發潛力,建設海洋能資源數據庫和服務平台。

同時,鼓勵沿海地方,在國土空間規劃和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空間規劃編製實施過程中,統籌考慮海洋能用地用海用島需求和生態保護要求,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前瞻布局海洋能潛在開發區域,加強要素保障,推動海洋能分類有序開發,提升海域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在示範工程建設方麵,《指導意見》提出,實施百兆瓦級潮流能重點工程,在潮流能資源富集區域,支持將潮流能發電作為(wei) 沿海地區及海島綠色能源補充解決(jue) 方案之一。“比如,在浙江舟山‘奮進號’的基礎上,分階段啟動建設百兆瓦級潮流能規模化利用重點工程。”古嫵說。

在波浪能規模化利用方麵,古嫵介紹,在現有“舟山號”“長山號”“南鯤號”“華清號”波浪能發電機組基礎上,繼續穩步推進建設兆瓦級波浪能規模化試點工程。同時,鼓勵海上風電場配套開發波浪能。繼續支持在溫差能資源富集區域開展工程建設。支持在海島建設海洋能多能互補電站,實現向海島及附近海域持續穩定供電,緩解海島居民用電短缺,提升海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技術裝備迭代升級是關(guan) 鍵因素之一。《指導意見》提出“創新驅動,迭代優(you) 化”的發展原則,要求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優(you) 勢技術裝備迭代升級,提升技術經濟性。

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技術裝備迭代升級是關(guan) 鍵因素之一。攝影/章軻

新聞發布會(hui) 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二司副司長李毅表示,支持已穩定運行且有發展潛力的潮差能、潮流能等裝備技術升級,加強新型裝備研發,增強裝備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降低建造和運維成本,提升海洋能發電經濟性。同時,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培育壯大海洋能領域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加快形成“研以致用、用以促研”良性循環。

“推進海洋能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領域是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重要方向。”新聞發布會(hui) 上,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陳亮透露,2024年,中國科學院設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先導專(zhuan) 項,聚焦海島建設開發能源短缺難題,開展波風光儲(chu) 多能互補供電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為(wei) 進一步優(you) 化海島能源結構提供技術支撐。他表示,中國科學院將進一步布局海洋能與(yu) 海水淡化、海上油氣平台、防波堤等方麵的融合應用,加快開展漂浮式海上風電與(yu) 波浪能融合發展示範應用,推動“海洋能+”發展模式,將海洋能開發利用打造成為(wei) 海洋領域新質生產(chan) 力。

潘慧敏介紹,國家能源局正聯合相關(guan) 部門在浙江等地試點開展海洋能資源普查,指導沿海地方統籌考慮海洋能用地用海等要素需求保障,提升海域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國家能源局將結合“十五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能源科技創新規劃研究,加強統籌協調,督促指導沿海地方推進《指導意見》的實施,提升海洋能創新發展能力,加強政策引導和製度保障。

自然資源部今天通報的《2024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下稱《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chan) 總值105438億(yi) 元,比上年增長5.9%,增速比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高0.9個(ge) 百分點,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為(wei) 7.8%。從(cong) 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來看,海洋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4885億(yi) 元,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37704億(yi) 元,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62849億(yi) 元,分別占海洋生產(chan) 總值的4.6%、35.8%和59.6%。2024年15個(ge) 海洋產(chan) 業(ye) 增加值4373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7.5%。

《公報》顯示,我國海洋電力業(ye) 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海上風電發電量比上年增長28.2%,深遠海風電有序拓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研發穩步推進。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在解讀《公報》時介紹,受政策利好、供給優(you) 化和出遊意願上漲等疊加因素影響,海洋旅遊消費市場進入繁榮發展新周期。2024年,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7.2%,高於(yu) 海洋生產(chan) 總值1.3個(ge) 百分點,海洋經濟增長新動能培育效果不斷顯現。未來,應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chan) 力。


上一篇:國電電力2024年發電量超4500億(yi) 千瓦時

下一篇:多地出台自然公園管理新規,禁止房地產(chan) 開發和風光電場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