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山路曲折向上,一轉彎,映入眼簾的是一整座山頭的灰色碎石堆。這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鐵礦自1957年複產(chan) 以來,近70年采掘剝離產(chan) 生的尾礦渣石。
走在這座尾礦渣石山上,不時能撿到掂在手裏沉甸甸的灰黑色石頭。“這是相對低品位的鐵礦石。石碌鐵礦以鐵礦石質優(you) 品位高而聞名海內(nei) 外,但過去受采礦工藝、選礦技術限製,對尾礦渣石未能做到高效利用。”海南海鋼集團副總經理丁正鋒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尾礦渣石主要分布在石碌礦區172排土場和280排土場,存量約3億(yi) 噸,占海南省尾礦渣石總量的90%以上。
如何將有價(jia) 值的鐵礦石從(cong) 這些尾礦渣石中分離出來,落實好國家關(guan) 於(yu) 發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的部署要求?多年來,海南海鋼集團、海南礦業(ye) 聯合有關(guan) 科研機構,大力開展技術研發並取得突破,積極推動昌江入列國家大宗固體(ti) 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如今,這些尾礦渣石正在“變廢為(wei) 寶”。
記者在172排土場看到,數輛挖掘機正在山上邊挖掘、邊裝車,渣土車裝滿後便駛往建在山側(ce) 的海南綠華環保建材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尾礦渣石原料經過粗碎、中碎、細碎、篩分、跳汰、脫水等工序,被分離成塊礦、粉礦、碎石、機製砂、尾泥等5種產(chan) 品形態。
“100噸尾礦渣石能選出6噸塊礦,鐵含量可以達到53%,粉礦的含鐵量也能達到35%;碎石和機製砂都是優(you) 質的建築材料。”海南綠華環保建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瓊根說,這4種產(chan) 品都能直接變現,真正地實現“變廢為(wei) 寶”。
在政策和技術雙重驅動下,目前昌江縣已培育綠峰、綠華、智欣等一批專(zhuan) 注於(yu) 尾礦渣石處理的企業(ye) ,2024年共綜合處理尾礦渣石800餘(yu) 萬(wan) 噸,實現產(chan) 值近6億(yi) 元;2025年預計綜合處理尾礦渣石達千萬(wan) 噸,實現產(chan) 值近7億(yi) 元,帶動上千人穩定就業(ye) 。
作為(wei) 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昌江縣在推動固廢綜合回收利用產(chan) 業(ye) 基礎上,還積極尋找將尾礦渣石“吃幹榨盡”的方法,並致力於(yu) 打造更廣領域的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據測算,100噸尾礦渣石約產(chan) 生10噸至20噸尾泥,這些尾泥堆放不僅(jin) 占用土地、擠壓生態空間,堆放過程中產(chan) 生的粉塵、酸性物質、重金屬累積等,對區域空氣、水源、土壤也將造成一定汙染。
為(wei) 破解規模化尾泥利用難題,海鋼集團聯合海南大學開展技術研發,取得多項研究專(zhuan) 利。一個(ge) 利用尾泥生產(chan) 低碳水泥混合材和環保牆材項目將於(yu) 近期開工建設,項目采用“隧道窯+內(nei) 燃燒結”工藝,建成後可年產(chan) 28.5萬(wan) 噸環保牆材和9萬(wan) 噸水泥混合材,有效解決(jue) 固廢綜合回收利用“最後一公裏”問題。
圍繞尾礦渣石“變廢為(wei) 寶”的過程,昌江縣和海鋼集團將綠色循環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著力點。記者在昌江縣叉河鎮看到,一座占地2100畝(mu) 的海鋼綠色循環產(chan) 業(ye) 園正在加快建設。產(chan) 業(ye) 園負責人柏超告訴記者,目前已有一家建築固廢綜合利用企業(ye) 、一家新能源綜合補給企業(ye) 簽約入駐,在談入園企業(ye) 有10餘(yu) 家。
丁正鋒說,尾礦渣石實現“變廢為(wei) 寶”,將傳(chuan) 統環保成本轉化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企業(ye) 從(cong) 資源依賴走向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的主動選擇。“我們(men) 的發展實踐具有示範效應,為(wei) 自貿港探索生態優(you) 先的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提供了現實樣本。”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