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重慶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時,天空正巧下起了一陣如絲(si) 的小雨。雨霧中,成片翠竹落滿晶瑩的水珠,遊客撐著雨傘(san) ,沿草木掩映的曲徑漫步,伴著山間蟲鳴聲,一派悠然景致。
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中,重慶的礦山修複實踐成了記者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近日,記者隨采訪團深入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和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探尋那些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如何搖身一變,成為(wei) 遊客紛至遝來的熱門打卡地。

8月15日,遊客在竹山鎮獵神村遊玩參觀。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現在你們(men) 看到的竹海景象,都是我們(men) 生態治理後的成果。”獵神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陳宗壽向記者回憶,獵神村曾經大力開采石膏礦,結果村子裏灰塵漫天,水髒地陷。
直到2017年,獵神村痛定思痛,決(jue) 定關(guan) 停石膏礦,恢複綠水青山。“很多村民覺得礦山關(guan) 了就斷了經濟來源,意見很大。”陳宗壽說。
“一戶戶去群眾(zhong) 家裏跑,一遍遍講道理。”陳宗壽帶著村幹部努力做通群眾(zhong) 工作,獵神村先後關(guan) 停5座石膏礦。
竹山鎮鎮長王大會(hui) 向記者介紹,當地利用山勢、小溪、梯田、水塘,將原有石膏礦山塌陷區進行人工微調,實施以“一河一湖一槽一田”為(wei) 紐帶的鄉(xiang) 村小微濕地生態修複建設,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濕地群。
生態向好帶動產(chan) 業(ye) 升級。在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有一家名為(wei) “礦咖”的網紅咖啡館。它由廢棄石膏礦改造而來,保留了礦山的原始風貌,鐵軌、礦車等元素被巧妙融入其中,吸引了不少遊客。
“這裏景色好、生態優(you) ,你看山上雨打竹林的感覺多好,很多年輕人都來這裏‘打卡’。”57歲的村民張隆琴是店裏的咖啡師,“現在這景色,以前哪敢想。”
2024年,獵神村接待遊客超3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6000萬(wan) 元。曾經的“礦山村”,成了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
從(cong) 梁平驅車向南,調研團來到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微風吹來絲(si) 絲(si) 涼意,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入眼之處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李子樹。遠山被薄霧籠罩,讓人心曠神怡。

8月16日,在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遊客在礦坑修複改造的運動場內(nei) 打球。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一處曾是采石工場的地方,經過生態治理和修複,栽種了300多畝(mu) 桃樹和李樹,並修建起了高品質民宿。
既白民宿負責人周鬆的父親(qin) 曾在這裏開辦過碎石場。“以前,父親(qin)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在這裏采礦,山石雖好,但禁不住常年開采。2016年,我父親(qin) 關(guan) 停了礦山進行複綠,栽花養(yang) 樹,發展起了民宿。如今礦山變青山,礦區變景區。”談起變化,周鬆滔滔不絕。
礦山重披綠裝,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鄉(xiang) 村旅遊熱門景點。據介紹,既白民宿高峰期每天遊客可達上千人,還吸納了近30名村民就業(ye) 。周末時,民宿旁還開起集市,村民將自家的土特產(chan) 擺放在集市裏售賣。
“重慶的礦山修複,不是簡單的‘複綠’,而是構建‘生態-產(chan) 業(ye) -民生’的閉環。”跟隨采訪團一起調研的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礦山環境調查監測室主任張德強告訴記者,從(cong) 梁平的“濕地+森林”修複,到北碚的“礦坑+文旅”開發,重慶探索出差異化修複路徑,既解決(jue) 了曆史遺留的生態問題,又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找到了新增長點。
獵神村、中華村的礦山修複隻是重慶市廢棄礦山修複的一個(ge) 縮影。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重慶累計修複曆史遺留和關(guan) 閉礦山7025公頃,生態保護修複取得新成效。
采訪中,記者在路上遇到的村民,說起現在的日子、環境,話裏都是踏實和滿意。重慶在慢慢修複這些曾經的生態傷(shang) 疤,也讓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更強。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