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億元到9014億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4-09-26 09: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必威88官方网站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額每年為(wei) 25億(yi) 元至30億(yi) 元,到80年代末期年度投資總額已超100億(yi) 元;2022年,投資總額達9014億(yi) 元,與(yu) 2001年相比增長6.7倍,年均增長10.2%。


  持續增長的汙染治理投資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美麗(li) 中國建設積厚成勢、全麵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徐徐鋪展。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空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主要汙染物防治深入展開,排放總量有效降低。2023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2.0%、7.1%、2.2%、2.1%,排放情況好於(yu) “十四五”規劃目標時序進度要求。


  擦亮藍天。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十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行業(ye) 整治、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you) 化、機動車汙染治理等全麵推行。在各地不懈努力下,空氣質量持續好轉。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濃度為(wei) 30微克/立方米。


  守護碧水。“十四五”以來,地表水環境繼續向好,重點流域水質改善明顯。黃河流域水質首次由良好改善為(wei) 優(you) ,海河流域水質由輕度汙染改善為(wei) 良好。長江幹流連續4年、黃河幹流連續2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


  保衛淨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土壤汙染防控,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2023年,農(nong) 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ti) 穩定,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以上。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前不久,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山東(dong) 東(dong) 營黃河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山東(dong) 省生態環境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山東(dong) 全力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目前各項重點工作已基本完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chan) 、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wan) 處。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ge) ,比2000年增加319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麵積9821萬(wan) 公頃,比2000年增長69.2%。


  75年來,億(yi) 萬(wan) 人為(wei) 了建設美好家園不懈努力,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不斷重塑。


  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森林覆蓋率僅(jin) 8.6%。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麵積為(wei) 2.2億(yi)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0%,森林蓄積量175.6億(yi) 立方米。2023年,全國完成造林399.8萬(wan) 公頃,種草改良437.9萬(wan) 公頃,完成國土綠化任務超800萬(wan) 公頃。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11年至2023年,全國水土保持率從(cong) 68.9%提高到72.6%,中度及以上侵蝕占比由53.0%下降到35.0%。


  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荒漠化土地麵積257.4萬(wan) 平方公裏,沙化土地麵積168.8萬(wan) 平方公裏;與(yu) 199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麵積減少10.0萬(wan) 平方公裏,沙化土地麵積減少5.5萬(wan) 平方公裏。


  目前,我國90%的陸地生態係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安全屏障不斷築牢。


體(ti) 製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從(cong) 1978年首次將“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寫(xie) 入憲法,到1989年環境保護法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進入法治化軌道。近年來,生態環境領域立法節奏不斷加快、覆蓋麵越來越廣、針對性越來越強。目前,我國已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餘(yu) 部、行政法規100多件,為(wei) 形成並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打下堅實基礎。


  印發實施《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及幾十項具體(ti) 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空間規劃體(ti) 係、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麵節約製度、資源有償(chang) 使用和生態補償(chang) 製度、環境治理體(ti) 係、生態文明績效評價(jia) 考核和責任追究製度等基礎製度。


  生態環境部黨(dang) 組書(shu) 記孫龍表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ti) 係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製度體(ti) 係基本形成。


  牢牢牽住責任製這個(ge) “牛鼻子”,建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考核、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河湖長製、林長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等製度,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ye) 主體(ti) 、社會(hui) 組織和公眾(zhong) 共同參與(yu) 的責任體(ti) 係更加嚴(yan) 密健全,全黨(dang) 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增強。 

上一篇:綠葉蒸騰可誘導水伏發電

下一篇:中國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約304萬(wan) 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