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物簡介
池際尚(1917.6.25—1994.1.1),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岩石學家、地質學家、中國岩石學學科主要奠基人,溫家寶總理的恩師,親(qin) 手培養(yang) 出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wei) 中國和國際地球科學事業(ye) 無私奉獻了一生。
二、生平及貢獻
1917年 生於(yu) 湖北省安陸縣;
1930年 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中;
1936年 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
1937年 流亡到長沙上臨(lin) 時大學;
1938年 到昆明西南聯大改學地質;
1941年 在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係畢業(ye) 留校任教;
1946年 赴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布倫(lun) 茂大學留學;
1947年 獲碩士學位;
1949年 獲博士學位;
1949年 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地質係當特涅爾教授的科研助理,進行博士後研究;
1950年 到清華大學地學係任副教授;
1952年 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授;
1958年 被評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
1978年 任武漢地質學院副院長;
1980年 當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9-1982年 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所屬的國際地質合作計(IGCP)執行局委員;
1983年 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 選為(wei)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hui) 副理事長,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94年1月1日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池際尚的主要貢獻:
1.在美國發表4篇有關(guan) 構造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與(yu) 流變學方麵重量級論文;
2.主張從(cong) 事岩石學的教學與(yu) 研究工作要“重視地質體(ti) ”、“重視礦產(chan) 資源”、“重視前沿研究”;
3.提出侵入岩標準序列新概念,即侵入岩“旋回、階、期、次、岩體(ti) ”五級劃分的方案,比W.S.Pitcher教授提出的劃分花崗岩體(ti) 的單元和超單元的概念要早十多年;
4.出版關(guan) 於(yu) 華北和全國金剛石的專(zhuan) 著並獲地質礦產(chan) 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5.為(wei) 北方找磷礦做出巨大貢獻,緩解了北方缺少磷礦資源的情況;
6.發表一係列著作,包括《中國原生金剛石成礦地質條件研究》、《費德洛夫法》等。
三、軼事
自強不息
池際尚4歲時隨父母到了北平,因家庭生活困難,到入學年齡還未能上學,她跟著哥哥姐姐念英語、做算術。她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父母,終於(yu) 在7歲時讓她上了師大二附小。她勤奮好學,各門功課成績都名列前茅。1930年考入師大附中,她總是超前學習(xi) ,提前做作業(ye) 。二年級時她在全班每次考數學都得100分。她很喜歡英語,常到北京圖書(shu) 館借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英文小說閱讀。她愛好體(ti) 育,是學校排球隊主力隊員。1936年高中畢業(ye) 後,以優(you) 異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物理係。此時正是國難當頭,她參加了愛國學生運動,耽誤的功課,靠自學補上,照樣取得好成績。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zheng) 全麵爆發,她隨清華大學師生流亡到湖南上長沙臨(lin) 時大學時,響應進步的學生會(hui) 號召,報名參加了做抗日救亡工作的戰地服務團,和熊向暉等被派到國民黨(dang) 第一軍(jun) 胡宗南部隊工作。池際尚的父親(qin) 是清華大學法律係的畢業(ye) 生,對國民黨(dang) 軍(jun) 官沒有好感,但對女兒(er) 加入危險的共產(chan) 黨(dang) 也十分惱怒,便將她軟禁起來。身份暴露後,池際尚被迫同意到昆明上西南聯合大學。
到西南聯合大學後,她放棄物理係改學地質,她認為(wei) 這樣可以學會(hui) 開發礦業(ye) 的本領,振興(xing) 貧窮的祖國。從(cong) 事地質事業(ye) ,生活上雖然艱苦,但十分符合她的性格。野外實習(xi) 時自己做飯,一塊鹹菜或一碗鹽水下飯她也吃得特別香。在個(ge) 舊錫礦一尺多高的礦洞裏匍匐前進,渾身都是泥水。由於(yu) 經常光著腳丫工作,腳上劃了一道道血口,她不叫一聲痛,更沒有動搖她學習(xi) 地質的決(jue) 心。到了三年級,因父親(qin) 失業(ye) ,母親(qin) 和哥哥、姐姐先後去世,家裏不能再寄給她生活費用。但她熱愛地質事業(ye) ,不願半途而廢。同學的接濟,老師的幫助,激發她更加用功學習(xi) ,她完成的畢業(ye) 論文獲得了中國地質學會(hui) 設立的第一屆“馬以思女士紀念獎金”。
一腔熱血赤子心
在清華物理係讀書(shu) 期間,正是國難當頭,池際尚積極參加了愛國主義(yi) 學生運動,耽誤的功課,靠自學補習(xi) ,在學校的曆次考試中仍舊取得了最好的成績。1937年抗日戰爭(zheng) 全麵爆發,她隨清華大學師生流亡到湖南長沙上臨(lin) 時大學,響應學生會(hui) 號召,報名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戰地服務團,和熊向暉等人被派到國民黨(dang) 第一軍(jun) 胡宗南部隊工作。1938年,經郭見恩(清華大學女同學)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她經常到八路軍(jun) 辦事處聯係工作,有幸會(hui) 見過董必武等黨(dang) 中央領導,聆聽過他們(men) 的教誨,堅定了抗戰一定能夠勝利的信心。她參加過救護傷(shang) 員,在街頭演過宣傳(chuan) 抗日救亡的話劇,並深入國民黨(dang) 將領胡宗南的部隊鼓動士兵積極抗日殺敵。後來,戰地服務團從(cong) 武漢轉往陝西鳳翔,她被分配到西北幹部訓練團做政治指導員,由於(yu) 工作出色受到胡宗南的器重,使她有較多的機會(hui) 接近這位國民黨(dang) 要員,為(wei) 黨(dang) 組織了解到一些有用的情報。
義(yi) 不容辭報祖國
1946年,經袁複禮教授推薦,池際尚獲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布倫(lun) 茂大學研究生獎學金,新婚僅(jin) 20多天,就隻身遠涉重洋赴美深造。1949年,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學校授予學位那一天,當校長念到池際尚的名字時說道:“我們(men) 學校為(wei) 有池際尚這樣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感到驕傲!”因為(wei) 她的博士論文討論了當時國際地質界熱烈爭(zheng) 論的“花崗岩化”問題。她不僅(jin) 闡明了它的成因機理,改正了構造岩石學權威所提出的成因觀點,還提出了一個(ge) 變形——組構的統一模型。論文發表後,受到美國著名岩石學家特涅爾的好評,被推薦到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學地質係當了特涅爾的科研助理,不到一年時間就合作發表了幾篇具有開拓性研究成果的論文。
當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chuan) 到美國之後,她立即給推薦她出國留學的清華大學地學係係主任袁複禮教授寫(xie) 信,希望回國工作。很快,她收到了“祖國很需要人”的回信。消息傳(chuan) 開,周圍的人都難以理解,一個(ge) 正向科學巔峰攀登的人,怎麽(me) 突然要離開有利的環境。特涅爾教授十分賞識她的才華,以自己是新西蘭(lan) 人為(wei) 例說明“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勸說她留居美國,要同她簽訂7年合同,給她漲工資。但她想:外國條件再好總是當客人,祖國解放了,我要趕快回去為(wei) 她服務。
1950年8月,浩瀚無際的太平洋上,從(cong) 美國開向中國的第一艘客輪上,乘坐著幾十名中國留學生和科學家,其中就有33歲的女地質博士池際尚。他們(men) 的堅定信念是:“為(wei) 了抉擇真理,我們(men) 應當回去,為(wei) 了國家、民族,我們(men) 應當回去,為(wei) 了為(wei) 人民服務,我們(men) 應當回去……”。
回國後,池際尚受聘於(yu) 清華大學地質係任副教授。她的到來,使地學係增加了生氣和活力。她把在國外研究獲得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學內(nei) 容, 編寫(xie) 了內(nei) 容豐(feng) 富、新穎的費德洛夫法講義(yi) ,引進了岩組學分析方法。在岩石學教學中以相律、相圖等新的岩石物理化學理論體(ti) 係革新了教學內(nei) 容,使青年教師和學生們(men) 既掌握了岩石學的基本知識,又了解了當時學科的動向。當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她便自編自刻蠟板油印教材。新穎的教學內(nei) 容和教師精心育人的精神鼓舞著學生們(men) 勤奮上進,當時聽過她課的 “老學生”至今仍留有難忘的印象。
1952 年全國院係調整,她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授,並擔任地質礦產(chan) 專(zhuan) 修科主任,領導和培養(yang) 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人才,在地質勘探的第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國初期。為(wei) 了改變我國貧油的麵貌,學校急需開出與(yu) 找尋石油有關(guan) 的課程,池際尚教授毅然改變了專(zhuan) 業(ye) 方向,擔任石油教研室主任,在國內(nei) 首先開出了一門新型的沉積岩岩石學課程,還應西北找油的需要指導助教何鏡宇開設了含鹽量分析等有實用價(jia) 值的實驗課。1954年12月她任可燃性礦產(chan) 地質及勘探係副主任,協助係主任王鴻禎教授領導培養(yang) 了大批石油及煤田地質勘探人才。1957年9月她任地質測量及找礦係副主任,協助係主任楊遵儀(yi) 教授主持教學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yang) 師資方麵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多年來,她先後講授過晶體(ti) 光學及造岩礦物、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構造岩組學、費德洛夫法等課程,編寫(xie) 過《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等多種教材。1958年她參考國外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結合我國大量實際資料,主編了我國第一本《岩漿岩岩石學》高等學校統編教材,後來 1962年又編著了《費德洛夫法簡明教程》。
1956 年和1957年,她參加中蘇聯合組成的祁連山綜合地質考察隊,先後兩(liang) 次橫跨祁連山,進行了地質構造及礦產(chan) 調查。她指導助手劉寶珺完成了青海茶卡地區地形—構造岩相圖。這幅圖後來被高等學校采用編入《岩漿岩岩石學教程》中。祁連山地區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早晨9時出工,要到晚上10時才能回到帳篷。1957年 9月,助手劉寶珺的腳被凍壞,不能走路,隻有她一個(ge) 人跑路線,並堅持完成任務。1958年,北京地質學院二百多名師生參加了山東(dong) 中、西部1:20萬(wan) 區域地質測量和普查找礦工作,池際尚任大隊長兼總技術負責。該隊在4年之內(nei) 提交的14幅地質圖(麵積89600平方公裏)及圖幅報告,均由國家正式出版,為(wei) 山東(dong) 沂沐斷裂以西的找礦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特別是該隊首次在我國東(dong) 部發現沂沐大斷裂帶的存在,對指導找礦和地質構造理論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yi) 。
60 年代初,她領導專(zhuan) 題科研組,開展對京郊西山八達嶺一帶燕山花崗岩的研究,1962年發表了論文《燕山西段南口花崗岩(主要涉及岩漿分異作用、同化作用和成礦專(zhuan) 屬性)》,在我國首次深入詳細地研究和劃分了一個(ge) 大型岩漿雜岩體(ti) 的不同期次;探討了南口花崗岩的地球化學特征和成礦專(zhuan) 屬性,並首次深入地探討了該區花崗岩類的分異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成因。這篇論文無論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論方麵,都為(wei) 當時國內(nei) 岩石學界樹立了一個(ge) 範例, 在國際上處於(yu) 先進水平。
我國發展經濟建設急需金剛石資源,1965年地質部組織地質科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山東(dong) 809隊組成山東(dong) 613金剛石找礦專(zhuan) 題科研隊,由池際尚任技術負責人。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完成了我國第一批山東(dong) 含礦金伯利岩的研究成果,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hui) 上獲集體(ti) 獎。
60年代末,她在河北寬城地區首次發現了我國華北的偏堿性超鎂鐵岩中的岩漿岩型磷灰石礦床。這一發現,為(wei) 在北方尋找同類型礦床,為(wei) 扭轉我國南磷北調的局麵開辟了新的前景。
文化大革命中她身陷逆境,仍參加教改小分隊在河北、福建、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地質隊舉(ju) 辦培訓班,幫助建立實驗室,還到過湖北、遼寧、河南等省對金伯利岩及其相似岩石進行現場考察,在極困難的條件下繼續為(wei) 找尋金剛石資源作出了貢獻。
1975 年武漢地質學院成立,池際尚先後擔任地質係副主任、主任和武漢地質學院常務副院長。她主持了與(yu) 湖北省地礦局合辦的“七?二一大學”,抵製“以階段鬥爭(zheng) 為(wei) 綱”的極“左”做法,組織教師自編教材,認真授課,為(wei) 地質隊培養(yang) 了一百多名地質及地球化學專(zhuan) 業(ye) 的大專(zhuan) 生。學校在遷校過程中辦學,她全力以赴全麵主持工作,在人員不穩定、設備和教材十分缺乏的條件下,引導全院的教學工作逐步走上正軌,重新培養(yang) 了一批批大學畢業(ye) 生。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之後,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她主持申請世界銀行貸款,籌建了具有現代化設備和高層次研究能力的測試中心;她為(wei) 建設師資隊伍費盡心血,主持選派一批批教師出國進修。同時她還一直堅持擔任岩組學的教學任務,編著出版了《構造岩組學》和《費德洛夫法》等教材和專(zhuan) 著。1981—1984年,她領導三十多位師生,瞄準國際上的前沿學科,承擔了地礦部重點課題“中國東(dong) 部新生代火山作用、深源包體(ti) 及其成礦作用和礦源的關(guan) 係”的研究。經過幾年艱苦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國東(dong) 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的科研工作,並出版了專(zhuan) 著。該書(shu) 係統論述了我國東(dong) 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岩的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征,深入探討了我國東(dong) 部新生代大陸裂穀岩漿作用和深部過程的有關(guan) 問題,對我國金伯利岩的特征及找礦方向進行了係統的總結。在岩石學研究方法方麵是一個(ge) 範例,具有突出的開拓性,達到了國內(nei) 外先進水平,獲1989年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她還領導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華北部分地區(河北、山西、內(nei) 蒙古交界地區)富磷堿性、基性超基性雜岩體(ti) 、碳酸岩體(ti) 岩石學及磷灰石礦床(包括遠景區)的構造岩漿控礦研究”和“華北地台金剛石原生礦床的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
她指導完成了國家教委科技基金項目“山東(dong) 日照—莒南一帶榴輝岩體(ti) 及超基性岩體(ti) 岩石學及尋找金伯利岩和金剛石原生礦床可能性的研究”。她在地礦部多次召開的 “金伯利岩和金剛石找礦”專(zhuan) 題討論會(hui) 上作學術報告,係統介紹了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當時國際上金伯利岩研究的水平及發展趨勢,為(wei) 我國金伯利岩及金剛石找礦研究作出了新貢獻。幾十年來,池際尚從(cong) 事的研究課題含蓋岩石學的各個(ge) 領域和地質學的許多學科, 她的野外工作足跡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內(nei) 的二十多個(ge) 省(自治區)。
她對促進中外科學家的友誼和合作,做了大量積極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科聯所屬的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執行局(1979—1982年)的中國代表,曾赴華盛頓、巴黎參加國際會(hui) 議。她多次接待訪華的外國學者,與(yu) 美國、前蘇聯、澳大利亞(ya) 的著名地質學家如 P.J.Wyllie 教授、I.S.E.Carmichael教授、西尼村教授、D.H.Green教授、B.И.列別金斯基教授等都有友好往來和學術交往。
精心育人
池際尚在教學科研工作中重視出成果,更重視出人才。言傳(chuan) 身教,是她培養(yang) 人才的主要方法,而身教使她的學生和助手受益匪淺。理論聯係實際是池際尚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40年代留美期間,她已經接觸了不少有關(guan) 花崗岩化的問題和新理論,回國後即應用於(yu) 教學科研中。1958年在山東(dong) 領導進行區域地質測量及找礦,她沒有引導師生去討論花崗岩化的學說,而是引導大家去觀察古老岩係中的諸多現象,由他們(men) 自己得出花崗岩化的結論,摸索和總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長期以來,岩石教研室教師對岩石學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的現狀不滿意,又苦於(yu) 找不到解決(jue) 的辦法。池際尚主張將學校自組生產(chan) 隊的岩石鑒定工作組織在岩石實驗課中,改變了過去隻讓學生們(men) 看現成教學薄片、脫離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她還主張岩石實驗課不必麵麵俱到,要著重培養(yang) 觀察能力、鑒定方法。科學研究要為(wei) 生產(chan) 建設服務是池際尚的重要學術思想,因此她不僅(jin) 在岩石學理論方麵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在區域地質調查、找尋國家急需的含金剛石金伯利岩、磷灰石礦床等方麵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求實與(yu) 創新相結合是池際尚的治學態度,在科研與(yu) 生產(chan) 實踐中,她不滿足於(yu) 前人的現成結論,力求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在教學中她不囿於(yu) 已有的教學內(nei) 容和教學經驗,不斷進行充實和改進。但是,她一貫堅持任何新觀點、新結論都必須有可靠的證據,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十分重視收集第一手資料,在研究工作中總是不輕易做出結論,提倡多看,多積累事實。她常對大家說,研究生、科研助手隻完成了導師布置的任務,那僅(jin) 僅(jin) 達到二流水平,要在質量和數量上超額,要有新的發現,要有所創造,那才算一流水平。
她對學生的工作要求十分嚴(yan) 格,但對他們(men) 又非常關(guan) 心。她檢查學生的野外工作時,對每個(ge) 重要的觀測點都要親(qin) 自核實,重要的接觸界線要重新追索,有些地方山高且陡並需多次翻越,她都從(cong) 不放棄,直到證據確鑿為(wei) 止。她重視科研工作中的實踐性環節及實驗室工作,她要求年輕教師和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個(ge) 測試數據。60年代岩石學研究中測定礦物固溶體(ti) 成分的方法主要依靠費氏台和油浸法,費氏台測定礦物光性方位的難度大,也很麻煩,為(wei) 了提高質量,她花費很多時間教會(hui) 學生如何準確地擺正消光位,但對誤差三角形的要求一點也不能降低。同樣在測定礦物折光率時,也要求一定要找到真正的Ng 、Nm 、Np才能進行測量,堅持不許濫竽充數,為(wei) 此常常需要找尋數十個(ge) 顆粒才能達到要求。她說,不要嫌麻煩,也不要怕浪費時間,數據準確心裏才踏實,才能保證成果的科學性,即使觀點不同或有改變,但提供出可靠的實驗資料也是對科學的貢獻。70年代末實驗室條件有所改善,她要求研究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親(qin) 自動手進行樣品測試(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X光分析等),逐步改變由實驗室分析出結果的現狀。她親(qin) 自與(yu) 高能物理所聯係,讓研究生自己作稀土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在她的倡導下,岩石教研室的研究生在動手能力方麵有了很大的提高。她的研究生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在進行各種測試時能很快地獨立工作,與(yu) 這段時期打下的基礎有很大的關(guan) 係。
60 年代初我國剛剛建立第一個(ge)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實驗室,1962年池際尚打算和他們(men) 進行岩石學與(yu) 同位素地質學跨學科的合作研究, 以檢驗對八達嶺—南口花崗岩在野外確定的侵入順序和期次劃分是否正確。南口花崗岩的五次侵入均為(wei) 燕山期,進行年齡間隔如此小的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在當時不僅(jin) 在國內(nei) 無人進行,在國外也屬先進思路。在赤日炎炎的夏日,她與(yu) 科研助手完成了前4期花崗岩的取樣,這幾期的取樣點距公路較近,困難不大。難度最大的是第5期白查鈉閃石堿性花崗石,因花崗岩含雲(yun) 母少,所需要的樣品量大,岩體(ti) 離公路遠,山也較高,隻有小路相通。同事建議找一位年輕人和她的助手一同去,但她不同意,她說,這是第一次進行這類的研究,取樣是關(guan) 鍵,這一步做不好,可能會(hui) 導致全盤失敗。實際上岩體(ti) 在小路邊就有出露,但為(wei) 了找到更新鮮的標本,她們(men) 穿越了整個(ge) 岩體(ti) ,最後選定了岩體(ti) 中心最高處取樣。她們(men) 兩(liang) 人分別背了滿滿的一大背包和一小背包標本,一大早離開白查村步行前往居庸關(guan) 火車站。一路上她不斷地鼓勵她的助手,她說咱們(men) 的國家還很窮,不能開車取樣,隻能靠咱們(men) 的肩膀和兩(liang) 條腿,我知道你剛生完孩子,身體(ti) 還不算太好,過幾年我攢了錢買(mai) 輛摩托車,我會(hui) 開汽車,開摩托車和開汽車差不多,我帶著你,把八達嶺岩體(ti) 再跑一遍,許多問題還要深入呢!在她的鼓勵下,她們(men) 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經過了單礦物分離挑選,年齡測定的結果令人十分滿意,這5期侵入岩的K—Ar同位素年齡依次排列,與(yu) 野外觀察完全吻合。文章在前蘇聯全蘇岩石學會(hui) 議上發表後引起國際同行的關(guan) 注與(yu) 興(xing) 趣,也為(wei) 我國侵入雜岩體(ti) 的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她就是這樣要求在工作上不能有半點馬虎和虛假,但同時又真誠地關(guan) 心著他人。她知道誰家有困難,便主動借錢給這些同誌,從(cong) 不要求他們(men) 償(chang) 還,而自己的生活卻很儉(jian) 樸,一套出國穿的西服用了十多年。對一些1957年被錯劃為(wei) 右派的教師,她盡力頂住各方麵的壓力,堅持讓他們(men) 留校上課,從(cong) 而挽救了他們(men) 的科學生命,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她對周圍的同誌都一律平等對待,包括在文革期間對她作出過激行為(wei) 的人也不計前嫌,熱情地為(wei) 他們(men) 解決(jue) 困難。她對學生更是無微不至地關(guan) 心,80年代她和一位女研究生一同出野外,研究生去大隊收集資料,到了晚上還未返回,她不放心,怕遇到壞人,就在路上等,研究生回來時見到年逾花甲的老師在涼風習(xi) 習(xi) 的秋夜等著她,感動得熱淚盈眶。
她十分注意對年輕人在品德方麵的要求,對於(yu) 一些隻考慮自己,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行為(wei) 都進行嚴(yan) 肅的批評,她希望科研集體(ti) 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為(wei) 學科的發展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在她的領導下,岩石學科的教師們(men) 遵循這一原則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為(wei) 祖國的科學事業(ye) 培養(yang) 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you) 秀人才。
她很有遠見地看到助手們(men) 的潛在能力,提前為(wei) 他們(men) 創造脫穎而出的條件。她讓年輕教師獨立主持科研課題,推薦他們(men) 到重要的學術會(hui) 議上報告由她主持的集體(ti) 研究成果,推薦他們(men) 的論文在知名度較高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在對外學術交往中將優(you) 秀的骨幹教師介紹給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者。尤其可貴的是,她能以寬闊的胸懷,鼓勵和支持助手超越自己擅長的學科範疇,開拓新的領域,她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對思想活躍、鑽研精神強的年輕人,她具體(ti) 幫助提高業(ye) 務和克服困難,使他們(men) 迅速成長。她認為(wei) :“老一輩地質學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發現和培養(yang) 人才上,要使每個(ge) 層次都後繼有人。”培養(yang) 人才,她身教重於(yu) 言教。池際尚一貫重視野外地質調查,1986年她已到了古稀之年,還堅持到野外檢查研究生的工作,她仔細核對學生的每個(ge) 測試數據,一絲(si) 不苟,嚴(yan) 格把關(guan) 。她對研究生說:“我們(men) 的測試數據要經得起任何人的檢查,我們(men) 的研究成果,至少要經得起20年的考驗。”她全心全意獻身於(yu) 地質教育事業(ye) 的精神影響著幾代人。他們(men) 不但在品德上和作風上受到她的影響,而且在生活上得到過她的具體(ti) 幫助。因此,她的許多學生不僅(jin) 業(ye) 務水平較高,而且有很好的學術道德和作風。
50 年代初作為(wei) 她的研究生和助手的劉寶珺,1991年當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後給母校來稿說道:“池老師對我的教育關(guan) 心是全麵的,她是我的楷模,對於(yu) 我的成長有深刻的影響。我從(cong) 她那裏學到了如何做好一個(ge) 合格的地質學家,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為(wei) 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現在,池際尚曾工作過的岩石學科已經培養(yang) 出了多個(ge) 層次的接班人隊伍,他們(men) 不僅(jin) 繼承和發揚了她開創的業(ye) 務方向,還繼承了她治學嚴(yan) 謹、勇於(yu) 探索、重視實踐、不圖虛名的優(you) 秀品格和學風。
1980 年,池際尚被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被聘任為(wei) 國家學位委員會(hui) 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的學科評議組成員,擔任地質礦產(chan) 部學位委員會(hui) 副主任。她曾被選為(wei) 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湖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出席了第五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hui) ,同時也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91 年3月初,池際尚教授因患肺癌住進了醫院。全國各地她培養(yang) 過的學生們(men) 聞訊後心情十分沉重,有的從(cong) 外地趕來要集資為(wei) 她拍攝電視片,記錄她無私奉獻的一生;有的要拿出錢來為(wei) 老師買(mai) 好花、買(mai) 補品,衷心希望她早日恢複健康,學校裏與(yu) 她共事多年的幾代學生自發組織起來,每天為(wei) 她做點可口的飯菜,送到病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她,連續數月,從(cong) 不間斷。他們(men) 心疼自己的老師,她幾十年如一日,隻知道關(guan) 心別人,不知道關(guan) 心自己;隻知道為(wei) 學校為(wei) 國家多做工作,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但是,敬愛的池際尚教授終因醫治無效,於(yu) 1994年1月1日早晨8時55分,走完了她光輝的人生旅程。1994 年3月4日,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科協、全國婦聯和地質礦產(chan) 部聯合召開了由首都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參加的池際尚院士事跡報告會(hui) 。1994年3月31日,中央統戰部、中國科協、全國婦聯和地質礦產(chan) 部共同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科技界、教育界、婦女界、地礦界和各行各業(ye) 的知識分子開展向池際尚學習(xi) 的活動。學習(xi) 她一貫熱愛祖國、矢誌報國的愛國主義(yi) 精神;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優(you) 良品質;熱愛科學、頑強拚搏、勇攀地質科學高峰的獻身精神;嚴(yan) 謹求實、精心育人的治學思想;淡泊名利、助人為(wei) 樂(le) 、甘為(wei) 人梯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