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簡介
章鴻釗(1877-1951)字演群,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地質科學史專(zhuan) 家,中國科學史事業(ye) 的開拓者。
二、生平及貢獻
1877 年 出生於(yu) 浙江省湖州荻港三瑞堂;
1899 年 考中秀才;
1900 年 在縣城當家庭教師;
1902 年 就讀於(yu) 上海南洋公學東(dong) 文書(shu) 院;
1904 年 在廣州兩(liang) 廣學務處襄辦編輯教科書(shu) ;
1905 年 去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xi) ;
1909 年 在日本東(dong) 京帝國大學地質係學習(xi) ;
1911 年 畢業(ye) 於(yu) 東(dong) 京帝國大學地質係,獲理學學士學位;
1912 年 任中華民國臨(lin) 時政府(南京)實業(ye) 部礦務司地質科科長;
1913 年 任農(nong) 商部地質研究所代所長、所長;
1916 年 任農(nong) 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股股長;
1918 年 在北京大學地質學係任教;
1919 年 兼任農(nong) 業(ye) 大學礦物學講師;
1921 年 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博物係講師;
1922 年 倡議成立中國地質學會(hui) ,被推選為(wei) 中國地質學會(hui) 首屆會(hui) 長;
1932 年 任農(nong) 礦部設計委員會(hui) 委員;
1937 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1946 年 任南京國立編譯館編纂;
1949 年 任浙江省財政經濟處地質研究所顧問;
1950年 任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hui) 顧問;
1951 年 因患肝癌病逝於(yu) 南京。
章鴻釗的主要貢獻:
1.中國地質學的創始人;
2.中國地質調查研究所創始人;
3.闡述中國古生代造山運動、太平洋區域地殼運動以及震旦運動問題等;
4.考證古代典籍中的礦物名稱,著作有《石雅》、《三靈解》、《古礦錄》和《寶石說》;
5.考證中國古籍中地質礦物,著作有《地質谘文》、《中國地質調查私議》和《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曆史》;
6.瞻望了未來中國地質事業(ye) 的發展趨勢,著作有《地質學界兩(liang) 種過渡之信仰與(yu) 今後發展之趨勢》和《十五年來中國之地質研究》。
三、軼事
立誌地質報祖國
1899年,22歲的章鴻釗考中了秀才,開始應邀做私塾先生。 1902年他以第一名的優(you) 秀成績,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學東(dong) 文書(shu) 院。1905年被派往日本留學,先學數學、農(nong) 學,後進入東(dong) 京帝國大學理科地質係,跟隨日本地質學鼻祖小藤文次郎學習(xi) 地質學。
在日本留學期間,章鴻釗立誌“宜專(zhuan) 攻實學以備他日之用”。毅然決(jue) 然地改變學科誌願,專(zhuan) 學地質學。他說:“‘子爾時第知外人之調查中國地質者大有人在,顧未聞國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國人之眾(zhong) ,竟無一人焉得詳神州一塊土之地質,任外人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之也,已可恥矣。且以我國幅員之大,凡礦也、工也、農(nong) 也、文地理也,無一不與(yu) 地質相需。地質不明,則棄利於(yu) 地亦必多,農(nong) 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貨其所有、易其所無,如是而欲國之不貧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質學者有作有用,僅(jin) 就其用言之,所係其巨已如此,他何論焉。子之初誌於(yu) 斯也,不慮其後,不顧其先,第執意以赴之,以為(wei) 他口必有繼予而起者,則不患無同誌焉,不患無披荊棘,辟草萊者焉。惟願身任前驅與(yu) 提倡之責而已。”充分表達了章鴻釗立誌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ye) ,為(wei) 探索祖國天地,探明寶藏不畏艱難險阻,開創一門新興(xing) 自然學科的宏偉(wei) 誌願。
當時的中國,科技落後,很少有人了解地質學。章鴻釗大力提倡和宣傳(chuan) 地質學,先後發表了《世界各國之地質調查事業(ye) 》、《中華地質調查私議》和《調查地質谘文》等文章。在《中華地質調查私議》一文中,章鴻釗為(wei) 開展地質調查而大聲疾呼。他寫(xie) 道:‘我國疆域遼闊,高山阻壑,舟車所不能通者,且強半焉。欲以殊方異域之人遍遊茲(zi) 土,無論其未得達也,即強得達焉,寧亦非我國之侮辱乎?”痛陳中國進行地質調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中還分析了中國地質狀況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提出了開展地質調查工作的時機,製定了開展地質調查工作的計劃。此時,章鴻釗隻有35歲,時任實業(ye) 部礦政司地質科的科長。
致力教育出英才
章鴻釗在從(cong) 事地質工作和地質研究中,深深感到:要開展地質工作,需要三個(ge) 基本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地質人才,沒有地質工作者,地質調查隻是一句空話。二是要有設備,沒有必要設備,工作無法進行。三是要有地圖,沒有地圖,有如盲人摸象。但是,在這三要素中,章鴻釗以為(wei) ,設備可以用錢來購買(mai) ,隻要有經費,設備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地圖可以查閱前人的資料或者進行測量而獲得;隻有人才非得要國家來進行培養(yang) 、自己造就才能解決(jue) 。
章鴻釗深知培養(yang) 地質人才是中國地質事業(ye) 起步和發展的關(guan) 鍵。1913年,北洋政府農(nong) 商部在北京設立地質研究所,從(cong) 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同年丁文江離任,章鴻釗任所長,地質研究所實際上是我國第一所地質專(zhuan) 科學校。從(cong) 此,章鴻釗全身心地投身於(yu) 地質教育事業(ye) ,嘔心瀝血培養(yang) 地質人才。章鴻釗深知一所學校的教育水平關(guan) 鍵在於(yu) 教師, 因此,他多方奔走,精心選聘教師,親(qin) 自編寫(xie) 講義(yi) ,講授普通地質學、礦物學等科目。為(wei) 了培養(yang) 學生們(men) 實際工作能力,他還親(qin) 自帶領學生到野外實習(xi) ,提高學生野外從(cong) 事地質工作的水平。1916年,地質調查所在地質研究所學生們(men) 實習(xi) 的基礎上,在100平方米的展室中,展覽陳列出22名學生畢業(ye) 實習(xi) 采集到的917塊地質標本,這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前身——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chan) 陳列室。章鴻釗先生不僅(jin) 教授給學生們(men) 地質科學知識,培養(yang) 了他們(men) 野外地質工作的本領,而且還為(wei) 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ye) 的奠定了基礎。
辦學質量除了取決(jue) 於(yu) 師資力量,還取決(jue) 於(yu) 學製與(yu) 課程的安排。為(wei) 了讓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掌握深厚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章鴻釗研究了工科學校的學製,借鑒國外的經驗,將學製定為(wei) 3年。在課程安排上,他反複比較、研究。最後,基礎課開設了國文、圖畫、三角、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化學和定性分析與(yu) 定量分析、英語和德語,這些基礎課是地質學的基礎乃至任何一門科學的基礎。在專(zhuan) 業(ye) 課的設置上,首先是動物學、地理學、地文學、測量學、機械學和照相攝影等專(zhuan) 業(ye) 基礎課,然後是地質學通論、普通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冶金學和采礦學等專(zhuan) 業(ye) 課程。從(cong) 上述課程的精心設置,可見章鴻釗先生為(wei) 培養(yang) 中國的地質科技人才不遺餘(yu) 力,費盡心思。章鴻釗十分重視野外實習(xi) ,培養(yang) 學生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在3年的學習(xi) 期間,章鴻釗共安排了11次野外實習(xi) 。每次實習(xi) 歸來的實習(xi) 報告,章鴻釗都要一一批閱,將采集到的地質標本精選後,作為(wei) 教學標本。
在治學上,章鴻釗十分嚴(yan) 格。地質研究所22名學生,在1916年畢業(ye) 典禮上,隻有18人拿到畢業(ye) 證書(shu) , 其餘(yu) 4人由於(yu) 學習(xi) 成績等原因而末取得畢業(ye) 資格證書(shu) 。由此可見,章鴻釗創辦地質研究所致力於(yu) 地質教育事業(ye) ,一心培養(yang) 人才,在科學上隻講“認真”二字,沒有其他。1916年畢業(ye) 生中葉良輔、謝家榮、朱庭祜、王竹泉、譚錫疇等10餘(yu) 位由農(nong) 商部分配到此時已經成立的地質調查所從(cong) 事地質調查工作,中國的地質工作才真正開展起來。這些畢業(ye) 生後來大多成為(wei) 中國地質工作的先驅,有些成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章鴻釗先生艱苦創業(ye) ,培養(yang) 出中國自己的第一批地質人才,開始了中國地質工作的新紀元,他的豐(feng) 功偉(wei) 績將永留地質教育史冊(ce) 。
著書立說開先河
章鴻釗是地質教育學家,更是地質學家和地質科學史家。他治學態度勤奮刻苦,生平著述頗多,在地質學很多領域作出了貢獻。
在地質時代的劃分、地層對比方麵,他先後發表了《從(cong) 相對說檢討地質的同時》、《從(cong) 原子能推導地史晚期地理與(yu) 地質同變遷之源》、《造山運動於(yu) 地史上象征同時之規範並其施於(yu) 對比之效力》等論文,闡述了在地層的研究問題上,必須把時間與(yu) 空間相互聯係的重要性。地層對比工作與(yu) 地質構造運動緊密聯係,在1926年他發表的《從(cong) 相對說檢討地質的同時》一文中指出:“中國地層對比工作不應單以古生物為(wei) 標準,有時不如以造山期為(wei) 標準尤為(wei) 適宜,造山運動是劃分地史時期的主要根據之一”的論點,將時間與(yu) 空間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對基礎地質學的研究意義(yi) 重大。
在地殼運動規律的研究方麵,早在日本求學之時,章鴻釗就對太平洋地質構造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先後發表地質淪文《地質學與(yu) 相對說》、《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yu) 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中國中生代初期之地殼運動與(yu) 震旦運動之異點》、《太平洋區域之地殼運動與(yu) 其特殊構造之成因解》等。在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震旦運動”一詞,以區別於(yu) “燕山運動”,著重論述了中國中生代以來的地殼運動方式。根據震旦運動方向和主要火成岩的成因,章鴻釗將震旦運動分為(wei) 五期造山運動,認為(wei) 這是導致中國東(dong) 部中生代以後褶皺的側(ce) 壓力的主要運動方向。
在地質學史研究方麵,他著書(shu) 立說開創了中國人研究地質學史的先河。1921年前後,先後完成了《石雅》、《古礦錄》和《中國溫泉輯要》三部著作,並且研究了中國礦業(ye) 資源利用開發的曆史,發表了《中國用鋅之起源》和《再述中國用鋅之起源》等論文。至今對於(yu) 後人進行礦物學史、冶金學史的研究仍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jia) 值。章鴻釗1935年編撰的《古礦錄》又名《中國分省曆代礦產(chan) 圖錄》,為(wei) 後人提供了大量古代礦產(chan) 線索。
章鴻釗是中國地質事業(ye) 的創始人之一,是地學界的泰鬥,他一生治學勤奮刻苦,認真嚴(yan) 謹,追求真理,在地質學領域建樹頗豐(feng) 。1946年,當他69歲高齡時,還在《自述》中作治學七律一首:
治學何嚐有坦途,羊腸曲曲幾經過。
臨(lin) 崖未許收奔馬,待旦還需傲枕戈。
虎子窮搜千百穴,驪珠隱隔萬(wan) 重波。
倘因誠至神來告,倚劍長天一放歌。
這首七律詩是章鴻釗一生不畏艱險、在崎嶇山路卜勇攀科學高峰的真實寫(xie)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