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裏,特朗普與(yu) 澳大利亞(ya) 總理阿爾巴尼斯握手合影,背景是兩(liang) 國簽署的關(guan) 鍵礦產(chan) 協議文本。鏡頭前,他們(men) 談論的是鋰、鈷、镓和稀土——這些聽起來冷僻的元素,正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政治重量。30億(yi) 美元的投資承諾、85億(yi) 美元的“待啟動項目”、美國將在西澳建起镓精煉廠……數字背後,是一場靜默卻激烈的資源爭(zheng) 奪戰正在全球上演。

這不隻是美澳之間的經濟合作,更像是一次地緣政治的排兵布陣。表麵上看,目標是中國對關(guan) 鍵礦產(chan) 加工的主導地位;深層來看,這是西方試圖重建一套“去中國化”供應鏈的戰略落子。但真正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的,並非這份協議本身,而是它所揭示的一個(ge) 正在回歸的現實:資源,正重新成為(wei) 大國博弈的武器。

過去幾十年,全球化讓我們(men) 習(xi) 慣於(yu) “市場決(jue) 定一切”的邏輯。誰效率高、成本低,誰就贏得產(chan) 業(ye) 鏈。中國憑借強大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工程技術能力,在稀土冶煉、鋰鹽提純等領域建立起近乎壟斷的地位。全球70%以上的稀土分離產(chan) 能、90%的镓消費、超過一半的鋰加工,都集中在中國。這不是靠資源儲(chu) 量碾壓,而是靠全產(chan) 業(ye) 鏈的整合與(yu) 迭代實現的。

然而,當這些材料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半導體(ti) 、國防裝備不可或缺的“工業(ye) 維生素”,安全邏輯就開始壓倒經濟邏輯。美國意識到,即便它不產(chan) 鋰,也不提煉鈷,但如果未來戰鬥機缺了稀土永磁體(ti) 、芯片缺了高純镓,它的科技優(you) 勢和軍(jun) 事霸權就會(hui) 被卡住命脈。於(yu) 是,資源民族主義(yi) 悄然抬頭——不是靠武力占領礦山,而是通過聯盟、資本、規則來重新劃分礦產(chan) 版圖。

美澳協議正是這一戰略的縮影。澳大利亞(ya) 有礦,但90%的鋰仍運往中國加工;美國有錢和技術,卻缺乏本土產(chan) 能和穩定原料來源。兩(liang) 者結合,看似互補,實則艱難。要知道,建一座精煉廠容易,但要複製中國用了二十年才建成的完整生態——從(cong) 工程師隊伍到環保標準,從(cong) 供應鏈網絡到成本控製——難如登天。更何況,全球鋰價(jia) 已較峰值暴跌86.8%,鈷價(jia) 也跌去近六成,許多新項目尚未投產(chan) 就已陷入虧(kui) 損。政治熱情可以點燃投資,但撐不起長期運營。
更廣泛的圖景是,美國正拉起一張“礦產(chan) 包圍網”。從(cong) “礦產(chan) 安全夥(huo) 伴關(guan) 係”(MSP)到“四方關(guan) 鍵礦產(chan) 倡議”(I2U2),從(cong) 非洲的剛果(金)到南美的巴西,從(cong) 東(dong) 南亞(ya) 的印尼到加拿大的北部荒原,美國正用融資、擔保、外交施壓甚至安全承諾,撬動全球資源流向西方陣營。這像極了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翻版:當時OPEC用石油禁運改變了世界秩序;今天,誰能掌控“綠色金屬”的流動,誰就可能定義(yi) 未來的技術規則與(yu) 權力結構。

但曆史也告訴我們(men) ,資源武器從(cong) 來不是單向的。1973年的石油禁運雖然重創了西方,但也促使美國發展頁岩油、歐洲轉向核能,最終削弱了OPEC的長期影響力。今天的“去中國化”努力,同樣麵臨(lin) 反作用力。中國企業(ye) 正趁低價(jia) 周期收購海外礦山股權,在阿根廷布局鋰鹽廠,在摩洛哥建設磷酸鐵鋰基地,用市場化的方式反向滲透。資源戰爭(zheng) ,最終比拚的不是誰喊得響,而是誰更能持續、穩定、低成本地供給。
回到美澳協議。它象征意義(yi) 大於(yu) 實際成效,至少在短期內(nei) 如此。真正改變格局的,不是某一次簽約,而是全球對“供應鏈安全”的重新認知。每一個(ge) 國家都在問:我最依賴的材料從(cong) 哪來?如果斷供了怎麽(me) 辦?這種焦慮,正在催生新一輪的資源 nationalism——不是封閉自守,而是在開放中構建“可信的替代路徑”。

對普通讀者而言,這場博弈離生活並不遙遠。你開的電動車、用的手機、甚至家裏的空調,背後都連著一條橫跨地球的礦產(chan) 鏈條。下一次聽到某國限製礦產(chan) 出口,別隻當新聞看,那可能是未來價(jia) 格波動、技術競爭(zheng) 乃至國際關(guan) 係變化的前兆。

特朗普說一年後美澳將“多到不知如何處理”稀土,這話聽著豪邁,卻忽略了市場的冷酷。資源可以成為(wei) 武器,但隻有當它能轉化為(wei) 可持續的產(chan) 業(ye) 能力時,才能真正握在手裏。否則,再大的協議,也不過是一紙願望清單。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