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記者孫自法)曆經億(yi) 萬(wan) 年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其造山演化過程、對地震活動影響等相關(guan) 研究,長期以來備受關(guan) 注。
記者11月5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基於(yu) 布設在喜馬拉雅東(dong) 端的寬頻帶地震台站新數據的研究發現,印度板塊殼幔邊界莫霍麵自南向北橫跨喜馬拉雅並以低角度俯衝(chong) 至拉薩地體(ti) 北部,其頂界麵主喜馬拉雅逆衝(chong) 斷裂在該處呈斜坡形態,震源機製解反演獲得的應力場以南北向水平壓縮為(wei) 主,揭示印度板塊的低角度俯衝(chong) 及地殼的強烈擠壓作用是控製喜馬拉雅東(dong) 端地震活動和地表隆升的關(guan) 鍵因素。
這項青藏高原地質構造運動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白玲研究員介紹說,喜馬拉雅山脈是地球上典型的活動碰撞造山帶,為(wei) 闡明該造山帶的演化過程,學者們(men) 此前提出了多種模型,其中俯衝(chong) 印度板塊的幾何形態被視為(wei) 約束這些模型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起,位於(yu) 喜馬拉雅造山帶中部的主喜馬拉雅逆衝(chong) 斷裂結構被認為(wei) 是引發逆衝(chong) 型大地震及喜馬拉雅山脈隆升的關(guan) 鍵構造,而喜馬拉雅東(dong) 部尚未明確識別到類似中部的大型逆衝(chong) 結構。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助理李鴻儒博士指出,在本項針對性研究中,研究團隊基於(yu) 布設在喜馬拉雅東(dong) 端的寬頻帶地震台站新數據的分析顯示,喜馬拉雅山脈東(dong) 部的地殼結構特征與(yu) 喜馬拉雅中段尼泊爾鄰近區域較為(wei) 相似,明顯區別於(yu) 喜馬拉雅西段及緬甸山弧所表現出的大陸深俯衝(chong) 特征。
此次研究還表明,印度板塊的北向運動與(yu) 大型逆衝(chong) 斷裂係統的發育密切相關(guan) ,該係統不僅(jin) 包括主喜馬拉雅逆衝(chong) 斷裂所呈現的平緩-斜坡構造,也涵蓋位於(yu) 其上方的高傾(qing) 角斷層,這一發現也為(wei) 理解大地震破裂行為(wei) 提供了重要線索。
白玲表示,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應著眼於(yu) 整個(ge) 喜馬拉雅造山帶內(nei) 大型逆衝(chong) 構造係統的幾何形態展布,更深入揭示大陸碰撞背景下地震孕育機製及高原隆升過程的內(nei) 在控製因素。




新手指南
我是買家
我是賣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