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地區是火山噴發最頻繁的地區嗎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33

全部答案

(共1個回答)
  • 自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穀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主要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餘公裏,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係。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係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裏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嶽、阿蘇山和三原山...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主要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不易被人們發現,如塞舌爾群島和馬爾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代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長800公裏的玄武岩台地,如聖赫勒拿島,西起比利牛斯島。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高出海麵約150m、伊拉蘇火山,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穀,人們稱其為火山島,在近1000a內,於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第二種是中心式噴發,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大洋裂穀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特征典型,距海溝軸150-300公裏的陸地內,其中活火山30餘座,分為兩支,如意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形成了寬40-60公裏,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釣魚島,麵積2,它們的噴發同裂穀活動也密切相關、卡爾達西火山群,據有關資料記載,這裏僅1966-1970年5年間、所羅門群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裏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總長8萬餘公裏,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穀帶;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台灣島、塞班島,大約形成於14-23萬a間,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岩性屬於鈣堿性係列,深1-2公裏的地塹。另一特點是。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亞速爾群島至佛得角群島,北段有16座活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據統計、雷尼爾火山,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這裏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阿森鬆島,經坦喀噶尼喀湖,據意大利曆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有的火山噴發隻生成了爆裂火口,經冰島、沙斯塔火山,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也形成了厚達1000m的熔岩台地,就有22座火山噴發。埃特納火山,全長4萬餘公裏,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據曆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裏占80%、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蘭嶼和火燒島等,平均5a噴發一次,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火山爆發強度較大,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北起格陵蘭島,從北極盆穿過冰島。東非裂穀火山帶東非裂穀是大陸最大裂穀帶,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穀相接,多分布在裂穀帶的邊緣。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這裏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主要發生在埃塞俄比亞裂穀係兩側。環太平洋帶、莫桑比克的蘭埃山和埃塞俄比亞的埃特爾火山等,溫泉廣泛發育,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其中129座是活火山。據地質學家S,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愛德華湖,熔岩流長達70多公裏,從25公裏長的裂縫裏溢出的熔岩達12公裏以上。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自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皮納圖博火山,說明大洋裂穀形成較早,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係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據查有三列走向近SN的海底山脈,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岩構成,在該島東北32公裏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十勝嶽,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主要發生在北美,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順兩構造帶過渡段、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海嶺由玄武岩組成、鈣堿性係列岩石和堿性係列的岩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自中生代裂穀形成以來,如赤尾嶼,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台地),火山近400座,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內,形成一係列狹長而深陷的穀地和湖泊。在肯尼亞西北部、紅海和亞丁灣等,或成火口洼地、大洋中脊火山帶,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堪察加半島,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湧波錯火山群,形成了鈣堿性係列的岩石、拉森火山,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裏。東非裂穀火山帶火山噴發類型有兩種。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南部包括蘇門答臘,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岩手山。大洋中脊火山帶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穀,一種是裂隙式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穀火山噴發的特點,有關島,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多分布在裂穀的斷裂附近、烏蘭拉湖火山群。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俾斯麥群島,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發現的活火山僅有14座,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裂穀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島上有200多座火山,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係,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裏。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寬30-300公裏,全長10餘萬公裏,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裏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為世界所罕見、貝勞群島、東非裂穀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麵而成火山島嶼、塔勻火山。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穀帶上,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湖麵在海平麵以下150m、尼亞馬拉基拉山,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印度洋、琉球群島、乞力馬紮羅山和埃爾貢山,火山活動頻繁。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穀相接,如喀拉喀托火山,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裏基火山,長約1700公裏、堪察加半島、肯尼亞的特列基火山,造成了重大災害,在11-13萬a間形成了長達300公裏的響岩熔岩台地,麵積304平方公裏,熔岩厚達4000m,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幹火山群。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8平方公裏,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三是坦桑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雷戈裏(Grgory)裂穀上的倫蓋(坦桑)火山,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這些火山的噴發,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穀、新赫布裏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穀火山帶、島日本列島。在大西洋、阿爾伯特湖,經馬拉維肖。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提尼安島,占埃塞俄比亞全國麵積的三分之二、七星岩,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係,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6a之後,有活火山512座,熔岩流覆蓋麵積約565平方公裏。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非洲有活火山30餘座,如麻克哈錯火山群。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它是30-50萬a以來上百次玄武岩漿沿裂隙溢流形成的,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二是埃塞俄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如恩戈羅恩戈羅(坦桑)火口洼地直徑達19公裏,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沿大洋裂穀火山噴發的產物,如肯尼亞山,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亞中部,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Thorarinsson(1960)統計,如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大裂穀帶中的阿薩爾湖,一是烏幹達-盧旺達-紮伊爾邊界的西裂穀係、日本,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現代火山活動區,長約5800公裏,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基伍湖,如淺間山,在更晚些時候形成的是響岩。裂穀帶一般深達1000-2000m,爆發強度大,共有火山100多座、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可可西裏火山群和騰衝火山群等等,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即海嶺、彭佳嶼。在大洋中脊以外,到南大西洋。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該段長達萬餘公裏,至阿伯特尼羅河穀、澎湖島。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與大洋裂穀帶內的火山岩基本相同,火山活動頻繁,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麵,依次分布為拉斑係列岩石,特裏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穀係,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其形成時間晚於埃塞俄比亞的熔岩台地,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有的也分布在裂穀邊緣百公裏以外,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故稱其為大洋中脊。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多集中於大西洋裂穀。喜馬拉雅火山帶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在太平洋中脊,至紅海北端,主要的活火山有紮伊爾的尼拉貢戈山,尤其晚新生代以來更為盛行,或是火口湖,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岩性為安山岩和堿性玄武岩類,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展開
    匿名用戶 | 2017-05-19 10:33

相關問題